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,從《香山葉正紅》看黎明破曉時的新中國誕生
在電視劇《香山葉正紅》中,主席曾說此番從西柏坡到北平是“進京趕考”,更以李自成的例子感嘆“打江山易,守江山難”。憶昔撫今,新中國已經走過了七十多年的光輝歷程,再來重溫黨的百年征程,從至暗時刻到黎明破曉,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,迎來了真正屬于人民的萬里江山,確實讓人感慨萬千。
《香山葉正紅》正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熱播。追劇過程中,不禁讓人想起剛剛于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,此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》,該決議深刻揭示了“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、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”。從成功出發,走向新的成功,《香山葉正紅》無疑是歷史偉大節點的見證。
全劇開篇,是從我黨領導人進北平講起。從西柏坡動遷而來的黨中央,將香山半山腰的雙清別墅,作為了大后方的總指揮部,革命前輩正是在這里“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”,指揮了“渡江戰役”,也進行了經濟建設規劃、籌備政協、召開政協會議等重大歷史事件,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,籌劃和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程。
《香山葉正紅》有宏觀的視野,在敘事層面采用的是多線并進,可以讓觀眾更清晰地感受到,新中國的成立之于整個世界的意義與價值。同時,也以更客觀的視角,來看待建國前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,讓歷史有質感,有溫度,更符合真實化的還原與重現。由此,該劇也在歷史的大框架之下,刻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,諸如毛主席及各位革命領袖們,都有著很多的戲份進行烘托塑造。
比如對毛主席生活場景的再現,就相當樸實又貼心:離開西柏坡之前,他還囑咐警衛員專程去還書,并隨手帶上一些剛包的餃子……這樣的小細節,所凸顯的是人物做事的有始有終,以及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樸實與和藹;在香山深居簡出期間,毛主席為工作不舍晝夜,但也有許多生活場景,讓人看到了這位偉人的真性情。比如他同幾個孩童一起走山路的歡快,還有同警衛員一起憶起延安張思德時的落寞,都令人物的情感更加飽滿,形象更加真實。
其實不僅這些,《香山葉正紅》也著力刻畫了主席在待人接物層面所呈現的智慧與魅力。比如剛剛播出的劇情中,他和著名民主人士柳亞子之間的一段交往,同樣讓人印象深刻:主席與柳亞子是很深的故交,曾經憑一首《沁園春·雪》留下許多佳話,兩人交往過程中,以詩唱和頗多。而今,雖然兩人在西郊機場閱兵時有過會面,但因為主席事務繁忙,并沒有再約他深談,于是柳亞子自覺不快,還寫了一首詩《感事呈毛主席》轉交給主席,主席從詩中看出他的用意,不僅安排改善柳亞子的生活環境,還和詩一首回給柳亞子先生,旋即解開了對方心中的疙瘩。之后,毛主席又親自上門拜訪柳亞子,得知他正在休息,就沒有去打擾,而是在院子里等……這個場景,不禁讓人想起曾經的“三顧茅廬”的故事,兩人一個雄才偉略,一個經綸滿腹,都是有大學問的大人物。對于柳亞子的“牢騷”,毛主席是典型的大局觀兼顧細節控,總能用自己的誠意與行動來化解,或許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高情商吧。雖然在整部劇中,主席與柳亞子交往的劇情并不太多,卻讓觀眾感受到一個有情有義、高瞻遠矚卻又平易近人的主席。
不僅對偉人領袖有細膩的刻畫,《香山葉正紅》有許多小人物也很出彩,比如中央警衛員
值得一提的還有慈幼院的老師
總體來說,《香山葉正紅》遵循史實,劇中所出場人物、所發生事件皆有歷史出處,同時也有藝術化的處理,使得整部作品有歷史大局觀,也能照見人物內心世界,有深厚的文化內涵,但又注重故事性與節奏感,讓觀眾看得懂,樂意看,而這正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。
對于七十多年前的共產黨人而言,如何打破“歷史周期率”,創設新中國的長治久安、繁榮富強,是建國、治國的第一要務。而到如今,面對現代化中國以及復雜的國際環境,如何從歷史過往汲取經驗教訓,如何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大踏步前進,則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所應肩負的責任與使命。《香山葉正紅》的播出,讓理想照進現實,讓過往與未來對話,之于觀眾而言,是一次鮮活生動的共和國歷史溫習,更是一次走心的愛國主義教育。(戰臺烽)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