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c交zoozooxx,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,我朋友的妈妈2:她看起来像个女...,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

《偉大的轉折》熱播,它用三個“真實”征服了觀眾

時間:2023-11-22 08:07:38閱讀:1006
在建國70周年來臨之際,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制作的38集電視劇《偉大的轉折》在央視一套熱播,掀起了全民族回顧那段紅色革命之旅的熱潮。《偉大的轉折》講的是1934年12月至1935年5月期間,中央紅

  在建國70周年來臨之際,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制作的38集電視劇《偉大的轉折》在央視一套熱播,掀起了全民族回顧那段紅色革命之旅的熱潮。

  《偉大的轉折》講的是1934年12月至1935年5月期間,中央紅軍遭受湘江戰役巨大損失后,領導層“三人團”陷入信任危機,迫于壓力不得不反思總結失敗的原因。在遵義會議上,毛澤東(侯京健 飾)重新獲得軍事指揮權,由此改變了中央紅軍、中國革命乃至中國人民的命運,迎來歷史性轉折。他創造了“四渡赤水”的天才戰例,最終粉碎了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,開辟了北上長征的道路,打開了全面抗戰的新局面。

  我一口氣追了20集,感覺這部主旋律電視劇藝術水準非常高,可以用三個“真實”來概括。

  我方內部政治斗爭的真實

  在1934年12月遵義會議召開前夕,博古根本沒有意識到他的中共中央負責人的地位將會被取代,他的政治敏感性很差,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。他為會議所做的準備,只是從軍事層面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教訓。但是毛澤東要從根本上扭轉中央紅軍的現狀,為此,他還和洛甫、王稼祥(傅云昭 飾)做了溝通,準備了斗爭策略。

  在洛甫、王稼祥、朱德(王韋智 飾)、劉少奇、彭德懷等人看來,遵義會議要解決的核心問題,不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,而是要把軍事會議開成政治會議,調整最高軍事決策層,即讓毛澤東獲得軍事指揮權。

  到了會議上,博古說了一大堆客觀原因,無非就是兩點。一是我方指戰員不落實共產國際的指導,中央蘇區反蔣配合不力,后勤保障跟不上等;二是國民黨軍力量過于強大,武器先進,人數眾多,前有堵截,后有追兵,我們焉有不敗之理。總之就是一句話:“不是我不行,而是我的豬隊友拖累了我,而且敵人太厲害!“呵呵,這個鍋甩得好干凈啊。

  針對博古的發言,洛甫先進行了批駁。他總結了博古的四大錯誤:一是過高估計了客觀困難,回避了軍事指揮上的主觀失誤;二是領導方式極其惡劣,搞一言堂,打壓不同意見,作風不民主;三是對洋顧問李德言聽計從,死搬硬套,犯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;四是和紅二六軍團會和是往敵人的口袋里鉆,犯了軍事冒險錯誤。接著毛澤東對博古的錯誤進行了定性,指出博古存在的問題是進攻時的冒險主義、防守時的保守主義、轉移時的逃跑主義。最后王家祥給出致命一擊,他提議解除博古的總負責人職務及軍事指揮權,由毛澤東接任。這一個回合下來,博古被批得眼冒金星,毫無還手之力。

  《偉大的轉折》敢于客觀呈現紅軍內部激烈的政治斗爭,說明編劇很有誠意,這恰好是最大的看點。以往我們一說到政治斗爭,好像那是耍陰謀,是見不得人的事情,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。但是為追求真理而進行的政治斗爭,不但有必要,而且光明正大。

  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能離開政治,沒有任何事情能離開政治斗爭。記得在《特赦1959》中,杜聿明說:“以前我認為軍事就是軍事,政治就是政治,現在看來,軍事也是政治。比如打槍打炮是軍事,聯合作戰就是政治。“

  敵方戰斗意志和戰斗力的真實

  也許是戰爭神劇看多了的緣故,在我的印象里是國軍不經打,紅軍很能打。但是遵義會議后的第一場戰役中央紅軍就沒打贏,這就是有共和國7位元帥、200位將軍參戰的土城戰役。

  遵義會議后,中央紅軍做出戰略選擇是北渡長江與川西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合。1935年1月19日,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一渡赤水,向西北方向的藍田壩和大渡口之間的長江沿岸推進,并消滅擋在前面的王家烈的黔軍和劉湘的川軍。黔軍是”雙槍兵“,戰斗力較弱,可是川軍就不一樣了,劉湘前前后后打了400多場軍閥混戰,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,他的旅長郭勛祺更是一代名將,有勇有謀,善打硬仗,土城一戰也體現了川軍的強大戰斗力。

  為了控制赤水渡口,中央紅軍分三路向赤水河以東地區推進。毛澤東本來計劃利用土城至赤水縣城之間的河谷地帶伏擊郭勛祺,沒想到他窺破此計謀,不走河谷,而是迅速爬上青杠坡、永安寺等高地,占據有利地形構筑防御工事。紅3、5軍團在彭德懷和楊尚昆的指揮下,向川軍陣地發起攻擊,初期還能保持優勢,但是川軍打得非常頑強,雙方形成膠著態勢。最可怕地是,紅軍得到情報是川軍只有4個團的兵力,但實際上川軍投入戰斗的是6個團,還有后續部隊不斷增援。川軍士氣旺盛,人員和給養充足,武器裝備精良,具有強烈的求勝欲望,盡管死傷慘重,但絲毫沒有后退的意思,甚至一度快打到紅軍指揮部所在的”漏風埡“。眼看紅軍要頂不住了,幾個高地已經失守,呈現全線敗退之勢,毛澤東不得不動用唯一的后備力量——陳賡率領的干部團,并調紅2師回援,這才穩住局面。

  經過分析,毛澤東認為繼續打下去將打成拉鋸戰、消耗戰,局勢越來越危險,而且沒有取勝的可能,于是決定撤出戰斗。此役,川軍損失3000多人,紅軍的損失基本相當,關鍵是紅軍沒有達成戰役目標,北渡長江的計劃已不能實現,因此不得不調整行軍方向,二渡赤水,回師遵義。

  土城戰役可以這樣定位:局部戰爭勝利,整體戰役失敗。《偉大的轉折》能記錄真實的歷史,表現出川軍作戰勇敢、能打硬仗的正面形象,沒有矮化和丑化川軍,殊為可貴。強大的對手值得尊重,它像烈火一樣淬煉紅軍,鍛造紅軍,襯托出紅軍的艱辛與不易。

  根據利益選擇展示出人性的真實

  一部作品的真實,就在于人性的真實。只有真實的人性,才能讓角色的站起來、立得住。我認為要表達人性的真實,主要在于刻畫人物的心理,要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性的弱點,增加人物與故事情節的摩擦力。俗話說:“沖突見人性。”平時不顯山不露水,而在矛盾沖突中每個人的思想、性格、品質、作為才能暴露無遺,人物的質地才能真實可觸。

  《偉大的轉折》中主要展示了兩個方面的矛盾:一是中央紅軍內部的矛盾,博古、李德和毛澤東、洛甫、王稼祥圍繞軍事指揮權展開爭奪;二是蔣介石(馬曉偉 飾)集團內部的矛盾,中央軍、川軍、黔軍、滇軍等不同派系圍繞地盤、軍事利益等展開的爭奪。在這些矛盾中,可以洞見每個人的心性,不是偉光正的神性一面,而是急躁、嫉妒、自私、排他等世俗的一面。

  土城戰役失敗后,毛澤東曾自我反思。他說是我心急了,沒有正視敵我實力懸殊的現實,沒有把情報搞準確,急于用一場勝利來提振紅軍低落的士氣,來證明我的軍事指揮能力,從而獲得大家的信任,結果把這場仗打成了我最反對的攻堅戰、消耗戰。這段話說的很肯切,讓我們看到了他真實的想法。毛澤東雖然偉大,但也是凡胎肉體,是人就有弱點,有表現欲望,有輕敵冒進,這很正常。

  博古在土城戰役失敗后,幸災樂禍地說,毛澤東還不是一樣打敗仗,他也不見得比我高明嘛。這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,即從對手的失敗中尋求心理平衡。

  在紅軍轉移到川滇黔邊境后,王家烈對部下說, 咱就這點實力,別和紅軍拼光了,把他們攆出去就行了,咱還要防著點老蔣。云南的龍云想的也是堵住邊境,頂多佯裝攻擊,讓紅軍借道而過。但是蔣介石想的是不但要消滅紅軍,還要剪除異己,一統江山。每個人的想法都切合自身的現實利益,因利益而作出的選擇真實可信。他們把各自的“小算盤”打得啪啪響,這才讓紅軍一再有機可乘。

 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。金一南將軍曾點評湘江戰役說,中央紅軍之所以沒有全軍覆沒,關鍵在于敵軍內部派系林立,互相勾心斗角。桂軍白崇禧和湘軍何健都擔心對抗紅軍會削弱自身實力,而且紅軍不存在了,他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。這和《三國演義》中關羽捉放曹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總結:作為正劇,《偉大的轉折》既有歷史的莊嚴感,又有現實的厚重感,它坦誠、開放、公正、從容,是后人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上回顧過去,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審視過去。正是由于它的客觀真實,才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,讓觀眾得到精神涵養和思想啟迪。

相關資訊

評論
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?
?